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聚焦

水润宿州映繁华

发布日期:2025-03-24 20:00 来源:拂晓报 编辑:水利局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我市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综述

水利工程加速推进,城市河道“颜值”提升,饮水工程润泽万家、水权改革增添动能……近年来,我市以水兴城,在“水”中求发展,从“水”中谋创新,持续推动河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胜势,在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的治理之路

阳春三月,宿城新汴河两岸春意盎然,碧水穿城,垂柳依依,嫩绿的枝芽随风轻摆,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作为省级“幸福河湖”,新汴河不仅展现了自然生态的独特魅力,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场地。

“过去巡河时垃圾较多,需要用车辆运输,后来开展了河道治理以及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今拎着手提袋沿着河岸走几圈,连烟头都很难见到。”埇桥区北关社区新汴河河段河长梅奇对记者说,随着河湖长制的有力推行,新汴河两岸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提升。

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尽责,像梅奇这样的基层河长几乎每天都穿梭于河岸,成为河段的“守护者”。他们不仅负责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河道垃圾、污水排放等问题,还积极向周边居民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大家对保护河湖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河湖长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整体水环境持续向好。

据统计,2024年,我市持续压实责任链条,强化河长履职尽责,市级总河长调研28次,下发交办单11份,整治问题94个;市级河长巡河20余次,签发交办单25份,整治问题66个。通过点对点督导河湖长牵头问题整治,制发提醒函6件,电话抽查河湖长2000余人,平台发送提醒短信5万余条,基层河湖长履职情况抽查得分在全省排名第二。

此外,市水利局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衰死水草清理等多项行动,清理衰死水草约31.5万立方米、垃圾约2万立方米,排查入河排污口1381个,整治问题312个。汛期集中排查畜禽养殖场(户)976家,限时整改存在污染隐患养殖场所291家。

“去年我们对河湖问题久拖不决、巡河履职敷衍应付的19名县、镇级河湖长进行了约谈,督促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躬身作为。”市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科科长骆泽刚表示,将继续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不断强化河湖治理保护,努力打造河湖长制工作宿州样板,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保卫宿州的碧水蓝天。

从“水资源”到“水资产”的转化之路

“多亏了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指导我们完成此次水权交易,弥补了公司的用水缺口,让我们的供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市东城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元奎说。近些年,宿马园区东部新城的企业和居民不断增加,用水量也不断加大,原有的300多万立方米供水额度已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为此,市东城供水有限公司从安徽安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交易20万立方米水资源使用权,保障东部新城用水。

近年来,市水利局全面推广各类用水权交易,鼓励和引导企业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节水措施等节约出来的水权,有偿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据了解,2024年,全市完成水权交易135单,交易单数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交易数量的54%。其中,有12笔涉及农业与服务业的水权交易,实现宿州市跨行业水权交易零的突破,为水权交易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科学规范、顺畅流转的水权交易市场,水资源加速向“水资产”转化,企业主动节水与增产并行,跨行业交易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实现节水责任落实与经济效益双赢,区域水市场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此外,我市水权体系也日趋完善。2024年,我市组织开展了4个县区用水权初始分配工作,进一步明晰工业、服务业、生活等各行业用水户用水权,将农业灌溉用水权初步分解到各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行政村,初步形成节水+水权交易融合机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我市水权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逐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与节水调水科科长刘鹏介绍,市水利局通过数据评估,对辖区内企业用水配额盈缺情况进行测算,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流程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做到精准节水引导。同时,鼓励并引导企业将节约出来的水权,有偿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达成多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从“水质忧”到“水质优”的蜕变之路

“过去家里使用的地下水,硬度大、水碱大、口感差,随着引调水工程的推进,俺们也喝上清澈甘甜的地表水了。”在泗县泗城镇大周社区王洼庄,村民王真拧开新装的自来水阀,高兴地向记者分享家中水质的变化。

自2021年起,我市聚力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投资67亿元,新建6处地表水厂,总供水规模达112万立方米/天,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全域群众喝上地表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截至2024年,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完成地下水源人口替换252.83万人。

在灵璧县地表水厂,记者看到,新汴河的水通过取水泵被抽入絮凝池,经过混凝、预臭氧、砂滤和炭滤等多道工序,去除杂质后进入清水池,再经过消毒杀菌,最终送入千家万户。“水厂采用先进的水处理工艺,确保水质安全可靠。”市水利局农饮站副站长刘万达介绍,为确保饮用水质量,全市建立了供水单位自检、县区水质检测中心月度检测和卫生健康部门季度检测“三级水质检测监测体系”,从“源头”到“龙头”多重把关,将水质监控贯穿每一个环节,织密用水安全网。

近年来,我市锚定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县域为单元,打破城乡供水“二元化”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在“十四五”供水保障规划的基础上,修编了工程规划设计,并出台《宿州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制。

“2025年是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全速推进工程建设,早日实现群众喝上地表水、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的目标。”市水利局农饮站站长于宗明说。按照年度计划,2025年,我市将续建4座地表水厂(砀山县地表水厂、萧县新庄水厂、埇桥区芦岭地表水厂、泗县第二地表水厂),建设取水泵站1座、加压泵站3座,铺设配水管道215千米,完成投资10.3亿元,完成地下水源替换人口323.75万人。

随着引调水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得到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清澈甘甜的地表水,不仅流进了千家万户,也流进了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