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润宿州幸福来
一项项水利工程有序推进,一座座水库星罗棋布,一条条渠道纵横交错,一道道河床焕发新姿,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走进“皖北粮仓”——安徽宿州,处处都能感受到全市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治水安邦,兴水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宿州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管理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布局,围绕水文中心工作,建设管理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治水兴水并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利法治效能显著,群众喝上放心水,生产用上节约水,乡村引来幸福水,水支撑能力不断夯实,“水瓶颈”问题逐步突破,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在宿州大地徐徐铺展。
狠抓项目建设 夯实民生水利基础
“开阀门!”近日,随着一声令下,取水泵阀门拧开,新汴河的清水汩汩涌入。这意味着灵璧县地表水厂正式通水试运行,该县30万群众饮用水源率先由地下水置换为引调水。
皖北水“硬”,百姓家的烧水壶里能结出厚厚水垢。202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依托已经实施的淮水北调工程,结合正在实施的引江济淮工程,将长江水、淮河水调往皖北地区。我市把引调水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力保障施工。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群众喝上引调水。
水是农业的根本、生活的源泉。农村饮水和灌溉问题一直是农村群众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农村饮水和灌溉条件的重要举措,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市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2016年到2022年期间解决61.27万人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巩固提升560.6万人供水保障水平,实现现行标准下市域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市已形成规模集中为主的农村供水格局,农村集中供水率、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9.6%、95.9%,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吃上“安全水”。自2021年以来,全面推进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埇桥、灵璧、泗县3个县区107万人喝上更加优质安全的地表水,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群众喝上优质的地表水。全市现有大型灌区1处——新汴河灌区,中型灌区2处。新汴河灌区自建成后,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38.45万亩。
随着一根根水管伸进千家万户,一条条渠道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一股股涓涓细流正滋润着群众的心田,激发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加强综合治理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科学修订水闸控制运用办法、水库调度方案、《宿州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老汪湖蓄滞洪区控制运用预案》,制定《宿州市水利局水旱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宿州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宿州市新汴河防御洪水方案》《宿州市奎濉河防御洪水方案》《宿州市新汴河洪水调度方案》《宿州市奎濉河洪水调度方案》,水工程调度和应急响应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与更新,市本级采取自储与代储相结合的方式,储备价值169.79万元的防汛物资,应急抢险能力显著提升。建成集雨水情信息收集和预警为一体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平台(2020年上线运行),防汛人员通过监测预警平台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雨水汛情信息,大大提高了水旱灾害防御的时效性。有力应对2018年、2020年大水以及2019年、2022年干旱,防御成效明显。
水利建设进入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宿州水利建设任务最重、建设进度最快、争取投资最多、推进措施最实、建设效果最好,为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先后实施并完成了新汴河治理、新汴河灌区、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淮水北调及配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治理中小河流36条,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闸14座、小型病险水库60座,新建小型水库2座;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水土保持、基层防汛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项目。全市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4.96亿元,其中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8.13亿元(中央、省级投资45.19亿元)。通过十年来的水利建设,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防洪排涝体系和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河湖面貌整治一新。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建立跨界河流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河湖警长+河湖检察长”协同联动,升格河长办配置,出台《河湖长制提醒、约谈、问责办法》,提升各部门协调管河护河能力。制定“一河一策”117个,划定189条河流、1个湖泊的管理范围,编制11条主要河道的岸线规划,着力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2600多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9.3万余次,推动解决河湖问题1.8万余个。通过清河行动,累计清理河道约1.4万公里、水草126.8万立方米、河坡堤坡违规耕种867.9万平方米。建成省级幸福河湖15条,其中新汴河城区段入围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标本兼治、以点带面推动河湖水生态明显改善。加强水土保持,出台《宿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27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79.89平方公里,比2015年(311.62平方公里)下降231.7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99.18%,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
推广高效节水 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水资源管理成果显著。用水总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用水量由2014年的93.63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40.60立方米(下降56.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69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5.79立方米(下降62.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4年的0.6539提升至2023年的0.6915。初步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域水资源评估,实现跨县(区)河流流域水量分配全覆盖。水资源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摸清全市7万个取水口情况,完成1343个取水项目整改,取水许可办理、取水计量监测、地下水水位监测、生态流量管控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水资源调配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自2020年以来淮水北调工程累计调入我市水量约4916万立方米,有效补充了我市地表水存量。地下水管控初见成效,地下水开采量自2014年的6.88亿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6.45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基本稳定。国家节水行动成效明显,宿州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实现全覆盖,累计创建55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个省级节水型园区、3家省级节水型高校、5个节水教育基地、1个节水型灌区,提前完成“十四五”节水载体建设任务。
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水利基础性法规规章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不断健全。市本级及四县一区均组建了专业化规范化项目法人,工程建设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规定,部署开展水利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六项机制”等,积极构建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推进水利安全监管信息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市水利系统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水利安全生产整体态势持续平稳向好。开展“汴河杯”质量创优活动,推进工程争优创优,我市建设的6处工程荣获省水利水电优质工程(禹王)奖,1处工程荣获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完成63座大中型水闸、75座水库安全鉴定,完成12座水库、86座水闸、1972.7km堤防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唐河地下涵通过部级标准化管理工程评估验收,5座市管水闸、12座县管水闸、6段堤防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工程评估验收,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节水,才能确保“活水”不断。下一步,市水利局将坚持以水网建设为抓手,全面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全周期大抓水利工程建设,节约集约管好水资源,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快推动新阶段宿州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追赶苏北、领先皖北”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