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打造“幸福长江”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万里长江,浩浩汤汤。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始终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河长制、水土保持、农村供水保障各项工作,统筹治水、治污、治岸、治渔,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长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长江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上半年,该市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指数同比改善5.8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4.83%,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水土保持率目标;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水质多年稳定保持Ⅱ类;水污染防治工作稳居安徽省第一方阵……
精准治污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从“临江不见江”到“近江又亲江”,短短数年间,马鞍山长江岸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来,该市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97家;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933个;加强沿岸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在长江1公里范围内新增造林1.6万亩、修复湿地1万多亩。
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江干流出境断面—乌江断面水质指数比2021年同期改善了5.54%,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保护入选第三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生态修复 持之以恒建设幸福河湖
近年来,马鞍山市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薛家洼生态公园、浮沙圩生态公园等一系列整治复绿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马鞍山市积极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宁马协同开展长江苏皖交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入选国家创新实践案例。四年来,马鞍山市共建成省级、市级幸福河湖各18条,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2%,一般湿地保护名录总面积达3.16万亩。
2023年,马鞍山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绩斐然:实现并保持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以及“千吨万人”乡镇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6个100%”,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获得地表水断面补偿金1213万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零赔付”地级市;获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近年来,马鞍山市水利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成立了全国首个民间河长联合会,在安徽省率先建成村级河湖管理体系,组建了一批幸福河湖志愿服务队,打通了基层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完成长江(马鞍山段)等9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及“河湖健康评价”,并积极推进幸福长江(马鞍山)实施方案编制,建立幸福长江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估,结合长江马鞍山段现状,统筹协调各部门规划,提出幸福长江(马鞍山)建设举措,形成幸福长江(马鞍山)“一张图”。
退捕上岸 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我们家的渔船原来就停靠在那里。”站在安徽马鞍山薛家洼的观江平台上,上岸渔民陈兰香说,“2019年响应马鞍山市禁渔的号召,家里拆解了5条渔船,获得政府补助24万余元,搬进了现在的房子。”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她和其他8户上岸渔民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她的丈夫张周华上岸后成了一名护渔员。昔日“打鱼人”变“护鱼人”。
2019年7月,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共计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1万名渔民上岸。5年来,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1.5倍、2倍。
同时,马鞍山市统筹渔业资源修复保护,与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协同立法携手保护长江江豚,开创了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跨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并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据监测,江豚在长江马鞍山段的“能见度”大幅提升,多种稀有水生生物也频频现身。
2023年12月13日,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让长江大保护深入人心。马鞍山市还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和网络,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马鞍山市扎实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锚定幸福长江(马鞍山段)建设行动方案,“守护好一江碧水”,持续助力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一幅青山绿水、漫江碧透的生态文明图卷,正在一江两岸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