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向全国推广的安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五:宣城市宁国市方塘乡全域推进示范河湖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水”动力

作者:水利局 来源: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日期:2022-01-25 09:59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传承弘扬水文化  山水自成诗境

——安徽宁国方塘乡全域推进示范河湖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水”动力

〔摘要〕方塘乡地处安徽省宣城宁国市西部,位于大型港口湾水库库区上游,是典型的生态之乡茶叶、食用菌、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板桥原始森林、落羽杉湿地、千年铁瓦寺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皖南川藏线上的一颗明珠。随着全域旅游发展,传统产业及人口集聚带来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方塘乡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的原则,集聚力量、集中投入,持续推进河湖环境整治,对境内潘茶河、板桥河、上坦河、葛村河进行整治,将河湖长制元素和水文化融入沿岸风景,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为目标,全域创建河湖长制示范点,并以点串线带面,建成河湖长制示范乡,开创河湖长制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河道治理 河湖长制 示范河湖建设

〔引言〕方塘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认真落实安徽省、宣城市创建河湖长制示范点工作要求,以“特色、典型、人文、引领”为目标,结合河流特性和人文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导向性和可复制性的示范河湖,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新活力。

一、背景情况

方塘乡地处安徽宣城宁国市西部,位于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上游大型水库港口湾水库库区,总人口近1.5万,过境游客多,境内主要河流有潘茶河、板桥河(跨境河流汀溪河)、上坦河、葛村河,全部汇流到宁国城区水源地——港口湾水库,直接关系水质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供水安全。以前境内部分河道堤岸倒塌、河床干枯、杂草丛生,农村污水乱排,岸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水环境质量以及农村人居环境。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方塘乡根据境内的水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以河定治理之策、施治理之措”,积极推进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活水、长效管理五大工程,持续开展“皖南川藏线”整治等专项行动,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了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示范河湖。同时,实施“河湖长制+”模式,由单纯的治河,向全流域美化、优化发展,“加出”全域美景、推进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水景在方塘乡成为现实。

方塘乡潘茶河治理前后对比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自全面实施河湖长制以来,方塘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更好发挥河湖长作用,进一步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以“特色、典型、人文、引领”为目标,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河湖管理保护再上新台阶。

(一)四河同治,铺开全域河湖生态画卷

方塘乡多措并举,整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政策,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采取清淤疏浚、清障拆违、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岸坡整治、污水纳管等工程措施,合计清淤疏浚9.7公里,修建护堤3.6公里,河岸绿化8710平方米,新建护栏、游步道1790米,新修道路2080米,建成河湖长制亲水长廊4处,河湖长制主题生态、旅游公园3处,建成人工湖、观景台、景观坝16处,并配套建设文化公厕、卵石壁画、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以河流的自然风光为基础,将水利工程、河湖长制元素与自然、人文融合,打造集防洪、灌溉、农饮及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园式河道。如潘茶河融入千年铁瓦寺、白云禅寺的禅宗文化;板桥河披上原始森林的“神秘纱衣”;上坦河上重现上坦古村的徽古文化。对于跨境河流板桥河,还与宣城市泾县开展联防联控,对接“水墨汀溪”、建设AAA景区。落实全方位、全链条综合治理措施,有力维护了河流自然生态健康,形成全域山水林田湖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二)多方聚力,共护河湖水系生态底色

聚焦河流长效管护,方塘乡积极推进各方力量齐参与的全员护河湖格局。一是党政领导,强工作体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建强三级河湖长工作体系。共有市(县级市)、乡、村级河湖长各3名、8名、10名,设有河湖长公示牌40块, “上牌明示”河湖概况、治理目标、河湖长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职责以及举报投诉电话等信息。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湖6400余次,发现河湖问题100余个,且全部立行立改。二是民间参与,严监督管护。聘请社会投资人担任企业河湖长,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等担任民间河湖长,“两长”共同参与河湖监督、管护。企业河湖长在经营旅游项目时,自觉管护好经营区域内河段;民间河湖长除了参与巡河巡湖工作外,还对其他管护人员进行监督,解决了乡、村河道监管缺人的问题。三是网格管护,实分段责任。分级分段设立河湖管护员,责任到网格。全乡共有河湖管护员49名,由乡村保洁人员兼任,负责河湖日常保洁、管护,支出费用由财政承担;宁国市水利局设立水库专项管护资金,对水库水面、大坝、溢洪道及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专项日常管理。四是部门联动,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河湖长+河湖警长、生态检察官”工作机制。四级河湖警长制畅通了“执法、司法”工作环节,不断完善重点水域日常监管巡查机制。河湖警长将巡河巡湖、出警率结合起来,多频次、多河段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开展以打击非法捕捞为重点的联合执法行动,已开展巡查300余次,夜查执法行动70次,查处涉河湖案件16起,打掉3个在长江禁捕区域实施捕、运、销一条龙的非法捕捞犯罪团伙,抓获涉案人员8名。设立环青龙湾(即港口湾)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官办公室;生态检察官立足职能、延伸生态触角、辐射库区周边,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坚强司法支撑。目前,已发出检察建议书10份,提起公益诉讼8起,对破坏河湖周边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极大震慑。各方齐参共抓的河道管护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了方塘河湖水系的生态底色。

方塘乡板桥河治理后美景

(三)“河湖长制+”,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方塘乡依托特有的山水美景、江河湖泊和水库水利工程景区等资源,做足“水文章”,着力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流动水景观,全力推进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生动地实践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境内河流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打造集观光、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度假目标地,给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创建示范河湖时注重发挥各有特色,做到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与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经济深度融合。如在原有落羽杉湿地公园、板桥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成功打造“皖南川藏最美方塘段”自驾廊道、以“世京园”为代表的民宿集群等,完善“快进漫游、便捷乐享”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河湖长制示范点不仅串起绿色生态“珍珠链”,更由线达面、创成美丽环境风景带,拓宽了“河湖长制+全域旅游”“河湖长制+生态农业”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河系治理与乡村振兴和谐相融之路,让老百姓共享青山绿水带来的“真金白银”。仅全乡农家乐民宿就有116户,户均纯收入超过20万元/年,2020年度全乡旅游综合收入更是突破6亿元,初步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

落羽红杉

三、经验启示

(一)保护挖掘河湖文化,治出健康水生态

水文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方塘乡突出上善若水、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始终是水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潘茶河、板桥河已创成宣城市级示范河湖,上坦河、葛村河正在提升改造中,全力打造“河长制+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建成全省第一个河长制主题公园。并重点保护和提升“水上喀纳斯”落羽杉湿地公园其中在重要节点通过湿生乔木+湿生灌草合理搭配,多节点打造红杉林景观小品,让水中的落羽杉与蓝天碧水青山相映成境。

方塘乡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创建河湖长制示范点为切入点和载体,根据水利部提出的“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工作目标和宣城市提出的“特色、典型、人文、引领”的具体目标,在实施生态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大革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重点工作,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生态美化、生态优化的水旅结合、农旅结合治理工程,打通水利、农业、交通、公安、检察等各部门职责界限,贯通河湖建设、治理、管护等各工作环节,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在治理中根据河流特性和人文风貌,因地制宜融入河湖长制主题元素,创建“移步换景,步步见景”的示范河湖,并充分发挥好示范河湖引领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河湖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全域幸福美丽河湖示范乡。

(二)建立机制长效管护,护好宜居水环境

添一抹古韵悠悠,取一抔人文浓浓,方塘乡不断巩固推进河湖长效治理和管护,把为沿河居民打造安心、舒心、贴心的宜居水环境作为创建示范河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公共优质生态供给品。以宣城市、宁国市为参照系,以“五高”为标准,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办主任高配置,目标考核高分值,工作经费高投入,工作推行高起点,高规格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建立市(县级市)、乡、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由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党委副书记、分管乡长担任乡河长办主任,不断完善河湖长会议、工作联动、河湖长述职、督察督办、考核激励等基本制度,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提升河湖管护能力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在筑牢工作体系、健全管护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港口湾水库生态保护专项执法、“皖南川藏线”沿线河道环境提升等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同时,积极拓宽河湖长制工作面,将河湖长设立由党政领导扩大到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协助,部门联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和格局,实现人人护河、人人受益。

(三)创新模式振兴乡村,共享生态新福祉

方塘乡河流蕴养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晨雾朦胧中的红杉落羽,还是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板桥原始森林,或是古韵悠悠的千年铁瓦寺,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通过政府搭台,构建“河湖长制+”的生态模式、“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绿色产业资源,发展集农家乐、民宿、高端旅游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形成良好的生态产业体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享受好山好水的红利,不断推动示范河湖创建与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互促共进同提升、深度融合同频振,为推动示范河湖创建和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了一条有益尝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