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美丽安徽生态底色
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从退耕还林、渔民上岸、修复岸线到加强森林碳汇建设、实行河湖长制、全面治污增绿;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到减排增收、变废为宝的企业遍地开花,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绿色发展日益成为江淮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首创林长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安徽样本”;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厚植安徽绿色发展优势与动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蓝天变多了,空气新鲜了,河水清澈了。全省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十年禁渔效果彰显,“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江淮大地呈现出一幅湖清河晏、青山葱郁、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环境质量提升成绩显著,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绿色发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美丽安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入河湖排污口整治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长江、淮河、巢湖治理和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聚焦皖北空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让安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要让江淮沃土上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生命躯体更富活力。发挥好安徽首创林长制改革优势,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全面实施绿美江淮“十大行动”,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以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等为契机,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以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产值“含金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美丽安徽的生态底色一定会更鲜明、更厚重。